
(修改自臉書粉絲團9/24/2021貼文)
台灣九月的天氣仍然很熱,可是德國自九月起就轉涼了。9/21日是中秋,我不愛月餅,星期日趁著最後一個溫暖的天氣烤肉,算是過節吧。9/22日是秋分,根據文化部的台灣大百科全書,秋分這天秋天已經過了一半,這一天白晝與黑夜等長,此去白晝漸短,黑夜漸長,天氣逐漸轉冷。可是我看台灣像是中暑一樣熱,這節氣是依據以前古早的中原標準吧,台灣的緯度低本來就有差,氣候變遷後的夏日更長,這秋分顯得不合時宜。西洋曆視這一天為秋天的開始,那天一早打開Google畫面出現了一隻點綴著落葉的刺蝟,幾天前大馬路上看見一隻陣亡的刺蝟,還跟兒子說怎麼刺蝟會想過這麼寬的馬路?早上送兒子去幼稚園時,氣溫是10度,兒子穿了外套,我問兒子冷不冷?他回答冷,我也好冷。但太陽高照,下午氣溫已上升到21度,兒子回家後換上了短袖上衣。
兩年前我開始後院種向日葵給蜜蜂吃,葵花種子用來餵鳥,爺爺只要看到一隻鳥,就能叫出名字,我還買了一本有關餵鳥和鳥屋的德文書,自己看不了丟給Opa看,他看完做了一個餵鳥的小屋,專門給麻雀這種小型鳥用。在後院覓食的藍山雀和家雀是留鳥而非候鳥,最近飼料的消耗量已經比夏日更多,小鳥的食物來源本來就因為棲地減少而受限,入秋後能自然採集的食物來源更少,人為提供的種子和核果類飼料可以補充他們的食物,幫助牠們度過寒冷的冬天,連超市也有飼料特賣。儘管如此,雀形科的鳥類壽命只有2到3年。
開始關心小鳥有沒有食物後,因為一件Müsli褲子上的蜂鳥圖案,我查了一些被列為近危物種的美洲棕煌蜂鳥 (Rufous Hummingbird) 的資料,只是不知道牠們其實已經南遷了,而且七月就出發了。蜂鳥只生長在美洲,棕煌蜂鳥是體型最小的蜂鳥之一,身長只有9到10公分,體重約3.5公克,每秒鐘翅膀可拍打52-62次,雄鳥有絢麗的橘紅色喉斑與紅褐色羽毛,是棲息地最北的蜂鳥,以花蜜與昆蟲為主食。每年三月開始,棕煌蜂鳥會從過冬的墨西哥中南部往北沿著太平洋海岸飛行,回到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荷州,俄勒岡州,蒙大拿州,更北到達加拿大的華盛頓省,艾伯塔省,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,以及育空省,最遠到阿拉斯加的出生地展開繁殖,七月時再啟程南遷回到墨西哥。有趣的是,雄鳥會先啟程,經過洛磯山脈南飛,一兩個星期後雌鳥啟程,除了洛磯山脈之外,也會沿著更西邊的山脈飛行。出生不久的幼鳥不與成鳥同行,在成鳥之後循著與雌鳥相近的路線沿著西邊山脈南飛。
雄鳥與雌鳥在短暫的哺育下一代之後就各自分飛了。
幼鳥必須在短短幾個月內長大並準備好長途飛行,牠又是如何知道南遷的路線呢?
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超過6000公里的距離,以體型來看,棕煌蜂鳥是世界上最能長途遷徙的候鳥之一。十月到隔年三月牠們會在相對溫暖的墨西哥中南部過冬,這個緯度與台灣相近,冬天不會太冷,消耗體力的換羽也在這個時期發生。棕煌蜂鳥每年的存活率約60%,也就是40%會死亡,難怪會列入近危。成鳥可以活到至少五歲,也有發現過近九歲的雌鳥。但自1966年到2014年,其數量已經萎縮60%以上,和大多數物種的銳減速一致。
我想,人命真的比鳥命長很多,我會更辛勤地每天去補充鳥的飼料,希望鳥兒們能儘量活得好好的。可是,COVID和天候異常都是警訊,不知道小子的未來還有哪些更不可知的挑戰。
一. 參考資料
- Rufous Hummingbird , state of the science and conservation 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349724142_STATE_OF_THE_SCIENCE_AND_CONSERVATION_RUFOUS_HUMMINGBIRD
- https://www.allaboutbirds.org/guide/Rufous_Hummingbird/overview
二. 參考以蜂鳥為設計圖案的Müsli童裝>> https://iloveorganic.tw/brand/muesli/

